十二五期间,各区县都制定了人口调控的目标。今年区县两会上,拥有大量社区地下空间的东城、西城、朝阳和丰台等区政府直接把目光投向了地下空间的清理和整治,丰台更是明确提出将投入2.4亿元清理地下空间。据有关部门透露,春节前,北京将成立包括住建委、民防等多部门参与的地下空间综合整治办公室。
  ■区县两会
  人口调控盯上人防工程
  区县两会期间,人防工程清理成为关注焦点。在前天的丰台两会上,丰台区副区长李昌安表示,丰台区将投入2.4亿元资金用于地下空间的清理。2.4亿元将主要用于腾空后地下空间的规范和装修、安置搬迁人员、合同补偿等。而清理后的地下空间将交给各个社区作为社区公益活动的空间,以及设置地下停车场,用于停放自行车和机动车,“基本不住人”。
  2010年初,北京市民防局曾制定了清退人防工程散居户的三年计划。但2010年底,住建部突然出台《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并宣布将于2011年2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规定,出租住房的,应当以原设计的房间为最小出租单位,人均租住建筑面积不得低于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厨房、卫生间、阳台和地下储藏室不得出租供人员居住。
  与此同时,北京市人防局也加快了清退的步伐。北京市民防局局长王永新在“海淀区利用人防工程为公益服务经验交流会”上公开表示,从2011年起,北京将用半年到一年时间,集中清退人防工程中的散居户,今后人防工程将逐步公益化,不用于经营出租住人。
  各区政策
  【丰台】丰台区投入2.4亿元资金用于地下空间的清理。2.4亿元资金的确定,是通过统计地下空间后核算得出的。据统计,目前丰台区拥有的地下空间面积总计605万平方米。
  【朝阳】朝阳区已经展开对地下空间进行清理整治,相关部门表示,在清理地下空间的过程中,对不符合治安和消防规定的群租房坚决予以拆除;对符合出租条件的地下空间,推行旅店式管理模式,督促其完善手续、制定访客登记、值班巡视等规章制度。
  【东城】在东城区两会上,东城区城管委主任谢申表示,东城区将对地下人防设施进行清理,并将“挤”出的空间用于地下停车场。
  【西城】新西城人防工程地下室数量仍在统计中。目前初步方案还未经最终批复,春节后将专门研讨此项工作。
  ■具体行动
  展开排查制定配套政策
  新《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的出台和北京市人防局对地下人防工程的清理被解读为禁止“群租”,许多人认为这是北京控制外来人口的一个手段,还有媒体将其称为“北京调控人口动真格”。
  2010年12月底,作为北京市人防工程集中清理的试点,朝阳区百余名地下人防工程的承租商陆续收到《公用人防工程停止使用通知书》。租户刘先生说,他投资的地下室还有4年多的租约,一直按照有关规定经营,现在政府突然要求关停没有道理。和他有相似情况的人还有很多,为了维护权益,这些地下人防工程的经营者组建了QQ群。媒体此前报道,他们聚集在朝阳公园南门,抗议民防部门清退地下室,并要求政府对自己的损失负责。“现在,我们得到的答复是年前暂不清退,但之后该怎么办,还不知道。”刘先生说,他希望政府能允许自己将租期干完,“至少让我们回本,有些人都是将房子抵押出来做这个”。
  北京市民防局一负责人表示,清退地下人防工程有两个难点:一是地下居住者撤离后何去何从没有配套措施,运用行政手段关停非常困难。另一方面,是来自资金的压力。公用人防工程租赁一般在5年左右,单位人防工程租赁期可能更长,未到期清退必然涉及到资金补偿问题。
  北京市民防局表示,根据最新的工作规划,2011年春,民防局将对各区县辖区内的人防工程进行一次拉网式排查,准确掌握数量、用途和违法违规使用情况,并分类建立台账,对擅自使用、合同到期以及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和严重扰民的数百处人防工程实施清理。至于那些有使用协议、甚至已取得《人防工程使用证》的合规经营的人防工程该如何处理,现在还没有具体规划。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相关部门已着手制定地下空间清理整顿的相关配套政策。
  ■现状
  五年清理收效甚微
  “这么多的人挤占在狭小的空间内,其自身安全以及所在建筑物的整体安全都令人担忧。”北京市民防局工程管理处处长周响平说,一些地下空间的经营者过分追求利益,擅自改变地下空间的结构用途,人均居住面积达不到要求的4平米,还有一些居住者违规使用电器,火患频现,安全堪忧。
  其实早在2004年11月,本市就发布规定,利用地下空间从事旅店、设置宿舍,以及作为其他居住场所的,必须遵守治安、消防、卫生等法规,不得擅自改变空间结构,所容纳的人员不得超过核定人数,房间内人均使用面积不得少于4平方米等。
  2005年1月1日,该政策正式开始实施,但地下空间管理混乱的状况并未因此完全改变。随着地下人口的不断增多,地下居住者和小区居民的矛盾日益凸显,不断有居民投诉人防工程被擅自使用、扰民等问题,甚至有小区的业主不堪忍受管理混乱,将管理部门告上法庭,“清退地下居住者”逐渐成为小区业主越来越强烈的呼声并不断见诸报端。
  ■地下探访
  百万流动人员聚居地下
  他们白天为生活奔波,从事最卑微的工作,拿最微薄的工资;晚上回到地面以下,在如火柴盒般大小的空间里,蜷缩着自己,等待天亮。在北京,有近百万人这样生活着。
  河南女孩小文姐妹俩住在朝阳区国展附近一间地下室,3平米的空间只能放下一张单人床,上面还要搭张桌子切菜做饭,水都要在门口的过道上烧,一台二十几寸的电视机也只能屈居在门框边。和小文一起住在这处地下室的共有十几户,价钱都在几百元左右,分为地下两层,她们租住的这间最小,也要近400元。
  虽然条件很艰苦,但小文的妹妹依然为能租到这个房子感到自豪,她说很多地下室都是顶上漏水,底下渗水,这么干净还有暖气的已经不好找了。
  据北京民防局统计,目前,在北京像小文姐妹这样居住在人防工程中的流动人口有15万左右,而北京市住建委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的1.7万套普通地下室中,还居住着近80万人口。这意味着,在北京中心城区的地下空间中,住着近百万的流动人口。
  “廉租房真的离我们很远”
  小文所在地下室的卫生间是公用的。她的邻居小王洗衣服的同时,不断有上厕所的人进进出出,墙上还贴着“已安装监控,请注意形象”的标语,但小王对此并不介意。
  小王家在河北,最早来北京时住在海淀区的平房里,邻近北五环,“进城要一个多小时,还老堵车”。后来他搬到这里和舅舅同住,虽然价钱差不多,但方便了很多,“走着都能上班”。
  对于要清退地下室的消息,小王表现得十分无奈,“那这样我们只能再回到郊区,这里的房子太贵了”。但小王也坚决表示不会放弃北京,他说自己已经在北京积攒了一些客户,回家还要重新开始。
  对于是否能得到安置,小王十分认真地询问真的有77元一个月的廉租房吗?在得到证实之后,他不无感慨地说,“什么时候这些政策才能落到我们外地人头上,廉租房真的离我们很远”。
  ■新闻背景
  上世纪90年代人防工程曾被鼓励运用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北京结合地面建筑建立起大量的地下人防工程,但很多都处在闲置状态。因缺少专项基金维护,又缺少专人管理,许多地下人防工程垃圾成堆,日渐破败。
  为了改变地下人防工程这种脏乱差的状况,上世纪90年代,政府提出“以用促管,以洞养洞”的方针,鼓励大家使用人防工程,并收取一定的使用费。当时的承租人开始利用人防工程开办地下旅馆,但数量并不多。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这种局面变得大为不同。到2004年,北京形成了人防工程出租的高峰,并逐年递增。(记者王硕 李铁铮)
  【区县竞相出牌淘汰低端产业】
  通过产业调整引导人员流动,是顺义进行人口调控的重要方式,被称为“顺义模式”。无独有偶,本市多个区县近期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均对“以业管人”做出安排。
  在控制了外来人口的同时,“以业管人”也一度引发热议;业态多元化包括各种“低端产业”之于民生的重要,提醒施政者“淘汰”也当谨慎。
  清理低端产业
  整顿小门店减少流动人口
  在新一年的区县“两会”中,“五小”这个词被频频提及。
  在顺义区“两会”中,“五小”指的是餐饮、洗浴、美容美发等“五小门店”。
  针对传统服务业和低端第三产业对流动人口有巨大吸附作用的特点,顺义区对“五小门店”和小百货、小建材等各类市场进行整顿规范,整合清理了一批不具备基本条件的小门店、小企业,减少低端就业岗位对流动人口的过度需求。
  在房山区“两会”中,“五小”指的是包括小服装、小加工、小作坊等在内的“五小企业”。未来五年内,房山区将抑制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和吸纳外来人口多的低端产业。
  丰台区也将加快退出低端产业。到2015年,丰台区在本市三环路以内的范围内,要全部退出加工企业和以出租方式经营的各类市场、仓储等低端业态,对沿街小型商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范改造。
  丰台区发改委副主任韩伟介绍,小发廊、小洗浴中心、小餐饮等要统一规范,但与居民生活服务相关的产业形态经过规范改造后仍要保留。
  发展高端产业
  以产业升级吸引高端人才
  与整顿“五小”、退出低端产业相对应,发展高端产业也成为诸多区县的共同选择。
  顺义提出,要把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调控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的突破口,吸引高端人才向区内聚集。
  丰台区发改委副主任韩伟介绍,按照北京市的相关要求,三环四环内区域是城市中心区,今后要发展文化创意、健身休闲、商业等高端产业。
  东城、西城、海淀、朝阳等区也纷纷提出要加强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金融、电子科技、文化创意等高端产业。发展高端产业,各区县期望的是高产值、低污染;在人口调控方面,各区县乐见的是进入人数相对较少,进入者多是高端人才。
 
 
就业政策倾斜
  优先招当地人成为企业共识
  在“以业管人”中,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优先促进本地人就业,以抑制流动人口。在顺义区投资办厂的企业来自国内外各地,而优先招用顺义人、北京人成为顺义企业的普遍共识。顺义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扶持帮助本地劳动力充分就业,其中包括企业在顺义区占地必须按比例解决就业的硬指标,吸纳本区劳动力就业的现金奖励。
  提高各类市场准入门槛,对吸附大量流动人口的小企业实行清理,奖励企业吸纳本区劳动力,发展高端产业,构成了“以业管人”的要素。
  ■个例
  顺义模式曾引发热议
  自2003年以来,顺义就通过采取限制低端产业和促进本地劳动力就业等措施有效控制流动人口。
  调控手段强硬,但是奏效。媒体报道称,截至去年3月底,顺义区流动人口数量仅为其他区的三分之一或一半左右。
  然而,“顺义模式”也引发了网友和部分专家的热议。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陆杰华表示,顺义区的人口调控手段,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上来了,人口又不是增长特别快,不像其他一些区县,经济没发展上来,又出现很多问题,光靠卖房子提高GDP。从效果上来说,‘顺义模式’有可取之处,比较适合大兴、房山等发展刚起步的区域。”
  在他看来,调控手段是争议的重点,国家现在强调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服务”在先,而“顺义模式”则是“管理”的意味更重,“政府不应用行政手段直接去管人,这与国家大的趋势不相符。城市应该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进程中吸纳更多的流动人口。”
  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彭真怀也表示,北京集中了全国的优质资源,但却未能为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提供相应的承载力。
  另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是,多元化的业态,包括各种“低端产业”,对于居民生活非常重要,很多“低端产业”当地人未必愿意做,一味整顿之后,当地人的生活也会受到影响。(记者 易靖 陈荞 孙乾)

 

    以上就是关于"北京今年提速清理地下空间"的介绍,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您可以通过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我们的咨询电话是13910394137。